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db旗舰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|“南开校父”严修与中国学前教育

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6:24    次浏览

“中国基础教育期刊文献总库收录期刊”“中国知网(CNKI)系列数据库收录期刊”投稿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群:325425194 他是清朝翰林,却钟情于新式教育;很多人知道他创建了著名的南开大学,被誉为“南开校父”,但恐怕没多少人知道他还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幼教培训机构,和天津最早的私立幼儿园。他资助周恩来在国外留学,即便知道了周的共产党员身份也未曾中断,周恩来一生感恩于他。他,就是严修。作为清末民初锐意新学的教育思想家、改革家和实践家,严修主张教育救国,致力于教育变革,在废除科举制度,兴办师范教育、女子教育、蒙养教育及社会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实践。他循序渐进办教育,取法西方、立足本土办教育的理念,对于当今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一、严修其人严修,字范孙,号梦扶。从小接受完整的中国传统教育,中过进士,做过翰林,当过贵州学政。后来还做过学部左侍郎,掌管清末全国的教育。戊戌变法失败后,严修辞职返乡。他坚持认为中国需要改革。后来他与天津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一起创办了南开系列学校,1919年又创办了南开大学,被称为“南开校父”,南开有座“范孙楼”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。二、开办严氏家塾为教育自己的子侄,1898年,严修在天津西北城角文昌宫西的家宅开办了一所家塾,称为“严氏家塾”。礼聘张伯苓主持家塾,学生有6人,其中有严修的子侄5人:智崇、智怡、智庸、智钟、智惺。还有一个是严修故人的子弟:陶孟和。课程有英文、数学、理化等。张伯苓在严修的支持下,全力改革私塾教学,半日读经书,半日读洋书,尤其注重学生的体育。师生一起做户外活动,如骑脚踏车、跳高、跳远和踢足球之类。严氏家塾的创办,标志着天津家塾开始向新式学堂转化,开创了天津民办新式学堂的先河。因此,严氏宅邸实际上是南开中学的发祥地。《天津文化概况》一书中说,严氏家塾“由张伯苓主讲英语、美学、理化诸科”。但这仅仅是刚建校时的情况,在近代教育家陈哲甫等人入塾任职后,情况发生了变化,在陈给严修的信中可见,所编之教材,除已完成的之外,尚有“王公愚所编之心理、张幼卿代汉樵所编之经济、高闵仙所编之物理”尚未交稿。可见当时严氏家塾的教师队伍已是人才济济。据记载,“光绪辛丑,公(严修)与林墨青集张馆、赵馆学生十一人,严崇智(改名智崇)、严益智(改名智怡)、严习智(改名智惺)、王宝璐、韩振华、林静、严勇智(改名智庸)、林涵、陶履恭、严忠智(改名智钟)、张彭春于公宅北书房而誓之。公作誓词曰:尔十一人者,或为累世之交,或为婚姻之谊,辈行不必齐,而年齿则相若,尔父若兄,道义相劘,肝胆相许,志同道合,而患难相扶持,尔诸生所亲见也。尔十一人者,自今日始,相待如一家……誓既毕,十一人环相向一跪三叩,礼成退。张馆者,张伯苓;陈馆者,陈哲甫;赵馆者,赵幼梅也。” 三、严氏女塾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秋,为了借鉴日本发展教育的经验,严修自费率二子智崇、智怡前往日本考察。在日期间,他访问了日本女子教育家大野铃子、教育家伊泽修二等人,又参观考察了渡边小学校、华族女学校、爱珠幼稚园及常盘小学校附属幼稚园等。这次考察让严修对女子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回国后,他于同年冬天创办了严氏女塾。开始时学生主要是严氏家属,包括女儿、侄女、儿媳、侄媳以及四姓近亲的女儿,年龄从10岁到20岁不等。上午学缝纫、洗衣、织布,下午有国文、英文、算术、日文、音乐、图画、手工等课程。该校初创时,聘日籍教师川本教日语、音乐,山口教手工艺,野崎教劳作。除日籍教师外,担任初小教师的有韩升华、韩咏华等人,担任高小教师的有华海门、戴育三、张星六等人。所用教科书和教具,也多是严修从日本带回的。严修还亲自教授作文课,并编写《放足歌》,教女塾学生演唱。严氏女塾被《大公报》称为“女学振兴之起点”。1905年,严氏女塾改为严氏女学,设高小、初小两级,逐步设置国文、英文、日文、数学、理化、史地、音乐、图画各课,是天津最早的女子小学堂。严氏女学是一所正规的女子小学,是直隶女学的发端,不仅在直隶开风气之先,也是全国最早的女学之一,为直隶女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四、幼儿教育的先驱严修还创办了保姆讲习所及严氏蒙养院(幼儿园)。严氏保姆讲习所培养出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骨干。而天津严氏蒙养院,在当时中国私立蒙养院中名气最大。严氏保姆讲习所创办于1905年,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私立学前师资培训机构,招收的学生根据不同程度,分成两组,主要由日本教师大野铃子授课。大野铃子的课程有保育法、音乐、弹琴、体操、游戏、手工等。基础文化知识如英文、算术、生理、化学等课程则请张伯苓及其他南开学堂教师教授。这个保姆讲习所师资力量之雄厚,由此可见一斑。因此,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,专业素质过硬,文化素养扎实。以弹琴为例,根据记载,到毕业前学生最低程度可以弹进行曲,个别学员甚至能弹艰深复杂的曲子。同年,严修又开办了严氏蒙养院,以供保姆讲习所的学生实习。大野铃子半天在保姆讲习所授课,半天在蒙养院辅导学生。蒙养院招收4-6岁的儿童30名左右,主要是严修家中适龄的孩子、附近的邻居及亲友的子女。活动时间是上午9点到11点。学费每月一元,严氏子弟也要照常缴费。严氏蒙养院与当时中国其他幼儿园一样,深受日本幼儿教育的影响。仿照日本幼稚园修建了一间高大的活动室,蒙养院的设备则是从日本直接购进的,比如钢琴、风琴等,甚至儿童桌椅等都来自日本。当时的日本幼稚园流行福禄贝尔的“恩物”教学,这一点也体现在严氏蒙养院的玩教具上,“有成盒的积木,有七巧板,大小铜圈可分成整圆形半圆形,另有长短不同的竹棍等,都可以培养儿童认识一些几何形体”。蒙养院的活动丰富多彩,甚至开始演出儿童戏剧。1908年天津《醒俗画报》上刊登了一幅时事图片,标题为《参观蒙养院纪盛》。图片说明“韩升华女士教小学生唱歌,日本老师大野铃子弹琴伴奏”。据《天津文史资料选辑(第25辑)》刊载的《天津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》一文披露:“严修先生早在1906年就在自己家里组织儿孙们演出新剧,并搭凉棚由张伯苓、韩询华等参加演出《箴膏起废》一剧,据说这是在天津最早演出的一个新剧。”蒙养院的教师大都来自于严氏保姆讲习所。讲习所的毕业生除一部分没有参加工作外,其余分别在严氏蒙养院、天津河北蒙养院、京师第一蒙养院、私立朝阳蒙养院以及严氏女学、官立第二小学等新式教育机构任教。严氏保姆讲习所的毕业生把自己间接学到的西方学前教育观念、教育方法带到四面八方。这批学员的培养,对于京津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,其意义不可小觑。